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都已具备高度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特征,以网络、数据库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置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中国电力行业的IT应用主要包括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用电营销信息系统、配网自动化、企业ERP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及发电机组智能测试系统等。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在电力设计、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电力负荷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科学计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平安生产、节能降耗、降低本钱、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行业政策环境及其对IT应用影响
电力行业是技术和装备密集型产业,其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其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国电力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是用于电力系统的计算及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自动监测、监控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开始进入电力系统的各应用领域,涉及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系统、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用电管理等多方面。20世纪末,电力信息技术进一步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由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向决策层延伸,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得到前所未用的发展,各级电力企业纷纷建立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 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电力市场和营销系统、电力调度系统、送电和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呼叫中心(CallCent等。
1信息化与电力工业化融合
党的十七大演讲中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而融合发展是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信息化的实质要求。信息化是全球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将发生深远影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融合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之中,并为这“四化”深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信息化的作用表示在为各行各业的服务之中,并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
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中小型机、微型计算器装备级别不时更新提高,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器的比例很高。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机构建设不时健全。电力企业建设、生产、管理各个方面都已不同水平地采用了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更快速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
目前,电力工业正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各电力企业通过控制生产本钱、提高发电平安可靠性、采用较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以及更合理的营销过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试图通过对制度基础、经营资源、技术状况和组织能力的改善和优化来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信息化如何进一步与产业链上的发、输、配、售等环节,以及勘测设计、设备制造、咨询服务等产业融合,电力行业IT应用必需思考的问题。
对于信息化与电力工业化的融合路径,一方面,需要深化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的融合,培育发展新的管理运营模式、信息技 术,有利于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同时,管理能力的创新也将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需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各环节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电力企业各环节的融合,发展电力工业的重要杠杆,不只有利于发挥电力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作用,而且有利于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完善电力企业业务流程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电力产业链各环节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示为由“硬”软”
第二,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
第三,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
第四,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
第五,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B/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
第六,实施模式由“用户-供应商”模式向“用户-咨询/监理商-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动身,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毕村北路3号 技术:信意佳
7x24小时热线:13925023488(林经理) 电话:020-29824899